发布于 ,更新于 
文章摘要
加载中...
此内容由AI根据文章生成,完全没经过人工审核,仅用于文章内容的解释与总结

情绪迁移

迁移你的情绪

你可能经历过这样一些场景:因为看过某工作室的一部作品觉得优秀,于是对下一部作品充满期待。

我们不妨从另一个角度来理解这种现象,我们实际上是将对工作室前作的喜爱转移到了尚且未知的新作上,而其中传输的通道正是他们的逻辑关系——源自同一工作室。对此,中国古代就早已有相关的成语,如“爱屋及乌”,因为喜爱一个男子,所以连带着他房子上的乌鸦也喜欢。如果把乌鸦单拎出来,它的下场多半是被人厌恶;但因为它现在站在了那个男人的屋檐上,所以又受人喜欢。同样的,我因为“Forza Horizons 4”才喜欢《A Moment Apart》这首作品,但两者实际上并无内在联系。倘若我先听闻了后者,可能对后者并不感冒;但因为我先知晓了前者,于是后者便被捧上了神坛。

事物没变,但是人们对它的情感态度却发生了极大的转变。

究其原因,不过是因为改变了对事物的认知途径。

但这种传递它可靠吗?

如果你试图用它来预测未来,很显然它并不可靠,且有被操纵决定的风险。在这种心理的影响下,人很容易被利用甚至被操纵。广告商或商家经常利用消费者对品牌的情感联结来推广新产品,即便这些新产品未必满足消费者的实际需求。这种情感引导可能让个体的判断不再基于理性分析,而是基于情感上的依赖,从而陷入消费陷阱。

如果你试图用它来服务现在,它的逻辑可能依旧不可靠,它却可以成为积极心理状态的助燃剂。陈铭也曾举过一个背单词的例子,其大意为想象自己在跟自己的偶像用英语对话。听起来很荒谬,但其中恰好就利用了这个原理,背单词令人厌烦,但试图将其与自己喜爱的偶像结合起来后,背单词的枯燥乏味就被冲淡了。从外看,消极悲观背单词与积极主动背单词表现是一样的;但从内看,却大相径庭。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可能会遇到许多明明令人厌恶却不可不做的事情,有人也许会选择捏着鼻子消极应对,但有人会选择改变自己的认知,将”厌恶”扭转为”喜爱”,而情感迁移就是其中的一个办法。我有个朋友,他对于数学一直缺乏热情与信心,但是他恰好碰到了一个非常优秀的数学老师。无需任何附加操作,对数学老师的个人喜爱,逐渐迁移至数学本身,于是对老师的尊敬就化为了驱动自身学习的强劲动力,从而增强了当下的学习动力。

有人可能会说,这是一种自我欺骗与麻痹,它损害了真正的内驱力的建立而后者才是源源不断前进动力。但是,内驱力并非生来就有,它是一点一点建立而成。而由A及B的情感迁移,正是建立内驱力的一种途径,它并不依赖外力,仅仅是改变自己对事物的认知途径,就推动了在现实世界中对指令的执行。何乐而不为呢?建立内驱力不是一种苦行,而是一种追求达到做事从心的状态。


本博客所有文章除特别声明外,均采用 CC BY-NC-SA 4.0 许可协议,转载请注明出处。

本站由 @Keee 创建,使用 Stellaris 作为主题。

Hexo 强力驱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