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高考赋分制
前言
不久之前,进入高一下以来也是分科后的第一次考试结束了。最开始听别人说这次考试不赋分,心里面就有些窃喜。因为很早之前在初二就从 zq 口中听说了赋分的威力,后面结果出来后先拿到原始分很开心,觉得这次稳了,结果再选学科一赋分,排名一下子就往后滑了不少(;′⌒`)。
不理性分析
溯其本源
赋分制本身是重庆近几年实行3+1+2新高考模式带来的产物,将原先的大文综、大理综拆成了四个再选学科可供自由选择,但录取时只分物理类和历史类,为保证公平,四个再选学科分数必须进行转换以消除学科间分数差异,于是以排名为基础的赋分制诞生了
算法简述
重庆市高考再选学科转换分满分为100分,赋分起点为30分。将没门选择考再选学科考生的原始分从高到低划分到A、B、C、D、E共五个等级,各个等级人数比例分别为15%、35%、35%、13%和2%,赋分区间以此为10086、8571、7056、5541和40~30
Influence
注意到,A、B两等级(即是说71100)分数段的人就占了足足50%的比例,这说起来可能没什么直观感受,但如果再想想自己学校平时月考原始分的中位数大概是多少呢??在 bz,中间名次大概是在1000名左右,这个时候的分数一般都有点一般,甚至是很一般,但是却能轻松赋到80分的高分,直接带来了2030分左右的分数跃升(真的有点恐怖了。而且,越到高分段赋分带来的增长越来越弱,在一些学校高考的再选学科甚至有扁平化的趋势。
赋分不会影响在这个再选学科的排名,但是对于总分影响就真的相当大了。记得尊敬的 xy 老师从高一入学前的暑假开始就在强调主科的重要性而且再选学科可以暂时不去管他。当时我还没意识到事情的严重性,觉得自己多摸过几年化学,就搞了本《天利》来刷
(当然最后 xy 布置的任务是一个也没完成
就拿我来说,我化学考试赋分之后大约只涨了有3分,生物也差不多;然而我周围原始分与我相当的同学几乎都有10~20分的涨幅,直接把我吊打了(^_^)。
结语
总之,教训很显然:
主科 comes first.